“只要祖国需要,我依旧是那个奋不顾身的少年。”江西省九江市军休所90岁离休干部李祥生说,在鲜红的党旗前,他庄严地行了军礼。李祥生17岁入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的一名战士,在部队发挥特长,承担文化扫盲工作,教战友们读书识字。离休后,他不忘关心下一代教育,热心公益,默默捐助10余名学生读书,用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铮铮誓言。
刻苦学习17岁参军报国
1932年,李祥生出生在天津红桥,原本他有个美好的童年,父母在天津从事个体商贩,家庭收入还算中等。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天津。这时李祥生家道中落,条件艰苦。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跟着父母东奔西走。年幼的李祥生不愿上学,但父亲却执意要他读书,告诉他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救国兴国。李祥生说,当时家里条件艰苦,父母还是想尽办法为他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送他去念书。李祥生牢记父母的谆谆教诲,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原本,他读的学校是一所中文学堂。可是日本占领天津后,为了消除中华文化印记,把当时学校里的中文教师全部赶走,强令中国孩子学习日语。早就看不惯日本侵略军的李祥生,在心中默默埋下了爱国的种子,他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发誓一定要学成报国。
“我当时已经读完初中,思想上受到当时青年学生影响,我决定参军报国。”李祥生说,1949年,他在《天津日报》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在招考团员,他立即报名。由于平时学习用功,他顺利通过考试,只有17岁的他参军入伍。
学以致用 教战友们读书识字
“这本《海河儿女南征路》,是我最爱的一本书,我经常会拿出来翻看。和战友们南下的生活又历历在目,我记得当时从江西九江一直步行到广东湛江,每天要走六七十里路,连续行军20多天,共1000多里路,天当被子地当床,日晒雨淋,脚上都打出血泡,身上只有一件漆布制雨披,用于倒地休息,为了不去打扰人民群众。我和其他战士身上都长满了虱子,不少战士甚至还得了疟疾。尽管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都咬牙坚持着。一路上,我们还不忘做群众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还发动青年学生报名参军……”1949年4月李祥生成为四野南下工作团二分团学员,这段难忘的经历,让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那时候只要能给家里写信,就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李祥生说,1952年至1953年全军开展文化普及扫盲活动,急需文化教员,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相比其他战友,他在当时算一名高材生,他主动报名请缨,承担文化扫盲工作。
为了进入教学状态,他利用休息时间,专门学习全国普遍推行的“速成识字法”,这个办法能使人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学会500多个常用汉字,并且会读、会写、会运用。“之前战友们学得快,忘得也快,一节课只能教十几个字,后来用上了‘速成识字法’,先教注音字母、编成歌,再做成小字块,边念边读,加快了大家的识字速度。”李祥生说。当时官兵们参加扫盲学习的热情很高,出现了“将军士兵、夫妻同桌,白天学校书声琅琅,夜间寝室灯火通明”的热闹场面。
除此之外,李祥生还努力做好小学、中学教育普及,开办夜校补习文化课程,干部和战士们文化素质得到很大提高。1955年2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忠诚团结,革命到底,今天加紧学习,将来努力工作。”李祥生说,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以毛主席给南下工作团这四句赠语勉励自己,努力学习认真工作。
热心公益 默默捐资助学
“现在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但是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弱势群体,我目睹不少孩子因家庭困难辍学,让我感到忧虑和同情,于是产生了资助贫困生入学的念头。”李祥生说。
1998年他光荣离休。除了每天通过电视、报纸、杂志途径了解国家大事以外,他还特别关心下一代教育,热心公益助学。
有一次,《浔阳晚报》一则新闻引起李祥生的注意,年仅11岁小女孩在母亲遇车祸后一直守护在病房,悉心照顾母亲衣食起居。李祥生看到报道后非常感动,当得知孩子面临读书上学的困难时,他辗转难眠。第二天,他通过军休所工作人员联系到该报道的记者,请求其转交善款,帮助小女孩圆读书梦,并一再强调不要透露他的姓名。
多年来,李祥生生活勤俭节约,却匿名资助十余名学生,十分低调。他每次都会在捐助的书籍上,附上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向上,立志报效祖国的赠言。“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可以报效祖国,我希望孩子们学好知识,回馈社会!”李祥生说。
(Bet体育365怎么提款_office365账号永久激活_365bet充值方式事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