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南京政协
        用户名
        密 码
        标准版
        个人主页
        登录
        重置
        首页 > 建言立论 > 建议案
        关于农高区和农创中心联动发展问题研究的建议案
        [发布日期: 2021-12-30]   本文已被浏览过: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次   字号:

        20211228日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


        推动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农高区”)和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简称“农创中心”)联动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江苏时提出的“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快建设农高区和农创中心,在准确落实上级批复的战略目标定位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一、成绩清单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省级层面成立农高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两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农高区建设工作专班及筹备管理机构,定期调度推进。农高区“4+1”规划正式对外发布。召开了农创中心部省市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和三次办公室主任会议。连续三年将支持农高区、农创中心建设纳入市委年度重要文件。市相关部门多次与农高区、农创中心对接项目。农高区、农创中心成立联动发展工作小组,已初步在招商、高峰论坛方面开展联动合作。

        (二)突出创新驱动作用,高端创新资源实现快速集聚农高区集聚7家高校科研院所,建成市级以上科研平台80多个,取得农业科技成果650多项。成立长三角种业发展联盟。设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现代农业行业分中心。南林大溧水校区、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项目全面开工。农创中心引入近10个院士团队,打造出全国唯一的农业集群式院士创新基地。搭建公共服务、公共技术、公共活动、公共创新四类平台。引入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高价值平台15个,与美国PNP(国际着名孵化器)共建全国唯一的“国际农业创新加速平台”。

        (三)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能级有效提升农高区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5个,总投资126.9亿元。合作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良润产业基金。建成“两莓”产业示范基地等一批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场景,初步形成以生物农业、食品加工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创中心引进和签约先正达集团等217家企业,总注册资本金40多亿元。联合成立总规模15.5亿元的产业基金。建成孵化展示基地,启动与汤泉农场的协同发展,在省内外挂牌宿迁泗阳、泰州靖江、滁州南谯等一批转化基地。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农高区建成5万平方米的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今年举办会展活动33场,获评“中国会展之星优秀展馆奖”等荣誉,跻身ICCA(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成为国际会员;建成6万平方米中小食品产业园。农创中心已建成2.6万平方米展示中心,举(承)办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等一系列重大品牌活动。56.2万平方米科创中心A地块、6.5万平方米熹禾公寓式酒店即将建成投用。

        二、问题清单

        (一)联动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1. 在推动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动发展方面,市级层面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对上争取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支持发展的力度有待提高,对下依据国家赋予的发展定位,尚未建立对农高区、农创中心关于企业营业收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等发展考核指标体系,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2. 对农高区、农创中心举办主题相近、参加对象类似的论坛、峰会、展览等重大活动年度计划,市级部门缺少整合协调,未完全实现同步联办,对外地农业企业和科技人员造成重复来宁负担,影响了参展参会率。

        3. 与外地相比较,农高区、农创中心的信息公开网站不够健全,对外宣传平台不够多。缺少由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合搭建的信息交流、业务合作平台,易导致农高区、农创中心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业务合作渠道不够畅通。农高区、农创中心及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之间关于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科研成果信息互联互通、联动发布机制不健全,打造创新成果社会知名度的合力不够大。

        (二)农业科技协同集成发展模式不够成熟

        4. 农创中心共享实验室、农高区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配置的检验检测设备等,对其他农业园区的农业企业实行全面开放共享的综合利用程度有待提高。

        5. 农创中心、农高区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的科研工作以自身发展为主导向,而农创中心、农高区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向,对有利于促进本地区发展的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等联合技术攻关机制有待加强。农创中心、农高区关于农业科研创新实行错位竞争、突出特色的细化领域方面不够明确。

        6. 农创中心、农高区还未联合建立农业科研成果库、企业需求库,科研成果供需对接精准度有待提升。农创中心、农高区引进的法律、财务、品牌营销、成果交易等多种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健全,科技研发、孵化中试、成果推广一体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

        7. 农高区、农创中心的农业企业、科研院所与我市其他涉农区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关于项目合作、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示范推广联系不够紧密,其他涉农区只有少部分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与农创中心、农高区存在业务合作,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农产品研发专利较多,但农高区缺乏产业孵化功能,专利技术难以转化为规模生产,未受到广大农企和农户的欢迎。农创中心研发的青菜等蔬菜园艺类农产品成果的示范推广面积近3000亩,示范推广品种和面积较少、示范引领效应有待提高。

        (三)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不够到位

        8. 农高区、农创中心的部分农业企业缺乏相关人才,难以招聘到南农大、南林大等涉农高校毕业生。农高区部分农业企业员工的年龄普遍偏大。全球农业科研高端人才的汇聚力度有待强化。农高区、农创中心与驻区高校人才互通互用程度有待提高。

        9. 对农高区、农创中心建设发展的专项扶持力度有待提高。农高区和农创中心的生活配套设施条件不够健全,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员工加班后,在附近难以找到商业餐饮店等。农创中心部分农业企业缺少位置较近、一定规模的试验田。

        三、建议清单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以“联动”为牵引,抓住“协同、集成、人才”三个关键系统发力,推进农高区和农创中心协同发展、共融共进。

        (一)健全完善联动发展机制

        1. 发挥“规划引领、法制保障、机制协同”三个作用,进一步健全由市相关部门、溧水区和浦口区政府、农高区和农创中心等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动发展机制,定期统筹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加大对农高区、农创中心的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高端人才、资金等支持力度。参照我市高新区管理办法,建立对农高区、农创中心关于企业营业收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上市公司数量等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农高区、农创中心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

        2. 通过联动发展机制对农高区、农创中心年度计划中主题相近、参加对象类似的论坛、展览等重大活动进行整合,按照职责分工同步在农高区、农创中心设立主会场和分会场,联合邀请外地农业企业、高端人才参加活动,逐步打造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学术交流中心、科研成果展览中心。

        3. 健全农高区、农创中心信息公开网站,积极宣传政策优势、创新资源、农业科技服务、企业品牌等;建立农创中心、农高区及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之间互联互通的科研成果联动发布平台,打造区域性农业科研成果发布中心,提高成果发布的社会知名度。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合搭建业务合作平台,定期了解园区内外农业企业、研发机构的业务需求,制成业务需求信息手册并在农高区、农创中心广泛发放。定期互相邀请对方园区的农业企业、科研院所等负责人参加本园区的项目路演、专场业务合作会议、科研成果展示等,帮助实现项目合作。

        (二)加快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协同集成发展模式

        4. 加快推动农创中心、农高区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检验检测设备、孵化器、中试平台等向其他农业园区的农业企业实行全面开放、共享使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综合利用率。

        5. 进一步强化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向,对适应长三角地区气候、土壤等条件,能有效满足当地群众提高生产生活品质需求的农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等,每年由农创中心、农高区联合公布一批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通过“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园区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技术攻关行动。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合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及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共同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融合平台。指导农创中心、农高区把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等方面的细分领域,作为差异化的创新研发重点,做到农业科研创新各有侧重、错位竞争,推动农创中心、农高区联动发展达到同质性形成规模效应、差异化形成特色优势的显着效果。

        6. 推动农高区、农创中心引进更多法律、财务、品牌营销、成果交易、农技培训等方面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着力完善具有较高市场化程度的科技研发、孵化中试、成果推广为一体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合组建成果库、需求库、专家库和多层次的农业技术经纪人团队,帮助园区内的农业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实现精准对接,通过深化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增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激发新农村建设动力。鼓励农高区、农创中心的农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先采购本园区企业提供的配套产品,对在本园区内采购配套产品达到一定数量,或对本园区其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给予资金、技术等支持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

        7. 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面向未来百姓生活品质提高和大众购买力为目标,着力形成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产业示范平台,打造育繁推良性循环格局。围绕“一核四园多基地”模式,推动农创中心将农高区作为重点,打造更多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场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新品种、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基地。农创中心定期组织南京都市圈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和经营规范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负责人,开展农业科研成果的对接推广工作,突出示范引领,以眼见为实的成果吸引农民参与,集成赋能发展“三农”,共同把农创中心、农高区打造成农业科研成果集成示范推广中心。

        (三)加大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保障力度

        8. 支持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的相关人才到农高区、农创中心及驻区农业企业担任科技负责人,引导建立教授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加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定期组织农高区、农创中心的农技人员、农业种养大户到涉农高校进行农技专题培训,实现涉农专业人才共育共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汇聚全球农业科研高端人才,做到农业研发在海外,成果转化落实在农高区、农创中心。鼓励高层次人才团队以专利技术入股或投资股权等方式到农高区、农创中心进行创业。在农高区、农创中心之间开通直达公交或班车每年由溧水区和浦口区人社局、农高区、农创中心联合组织园区的农业企业到各涉农高校开展员工招聘活动。争取更多涉农高校和中职院校到溧水、浦口区开设分校,帮助农高区、农创中心相关农业企业就近开展员工招聘。

        9. 加快在农创中心、农高区配套建设餐饮、购物、休闲、健身、文化等商业设施及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有效满足园区内广大员工生活需求,把园区打造成宜居宜业的人才集聚地。农创中心、农高区驻区高校的商业设施向农业企业开放使用。农创中心协调联系附近街道、村居,帮助统一流转一定规模农用地,租赁给有关农业企业作为试验田。支持市属相关国资企业对农高区、农创中心建设进行投资入股。支持市级财政建立农业产投基金,从而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农高区、农创中心。市级部门每年对农高区、农创中心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科研成果研发推广、重大会展活动等项目给予倾斜扶持政策。

        下一篇: 关于加快构建全市标准统一、运行顺畅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体系的若干建议的建议案
        [关闭窗口]
        南京政协
        南京市政协 主办单位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
        南京市城市数字治理中心 支持单位
        苏ICP备05011449号-1
        您是第 显示网站总访问量 位浏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