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从2013年开始探索“弹性离校”,逐步发展到目前全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100%全面开展课后服务,100%满足有服务需求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成效显着,但课后服务的供给还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后服务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不高。部分学校由于缺乏对课后服务的系统研究、规划和组织,更多关注了课后服务的多样化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学生个体差异大,其发展水平、学习需求、作业完成情况等均有所不同,在课后时间的需求也不同,因此缺少对课后服务的分层分类设计,就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和水平学生的需要。
二是课后服务资源供给机制需要完善。由于区域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各区各校课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差距主要体现在音体美、科学和信息技术等科目的师资数量、质量,以及课后服务的设施、设备、保障经费等方面。部分学校自主引入校外资源,帮助学校组织社团活动,但由于缺乏有效政策引领,缺少区域层面政策的落实与跟进,缺乏完备的管理机制,造成相关服务费用无法支付,有些社团、个性化课程无法连续开设,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此,建议:
一要加强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设计。课后服务课程的设计,要注重与学科目标相互衔接,以核心素养及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延伸、拓展、整合及重构,创设、开发以跨学科教学为抓手、面向真实生活及情境的实践活动及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社会、培养兴趣、拓展视野、健全心智,持续推动学生学习力和发展力提升,切实把课后服务打造成落实“五育”的重要支撑。
二要统筹社会公共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充分发挥好科技、文旅、体育、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门在课后服务中的资源供给作用,分区域制定“课后服务教育资源清单”,统筹社会公共资源和优质专业师资参与课后服务,聘请高校专家学者、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文艺科普工作者、“五老”人员、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家长志愿讲师团、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校内课后服务。
三要建立健全优质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的管理机制。明确社会资源参与课后服务的准入条件、遴选程序、参与形式、内容任务、服务价格以及退出机制。借助校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兴趣课程、实践课程、探究课程、体验课程和社团活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样的个性化需求。
四要建设课后服务资源管理平台。在市级层面建设课后服务资源管理平台,一方面利用平台广泛征集优质的校外教育资源,形成全市共享的课程清单,提供给学校按需使用,从而减轻学校寻找资源的压力,也能通过平台加强对课后服务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平台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内容设计,教师利用平台资源开展联合教研、经验交流等,将平台资源充分融入课后服务的项目及活动中,弥补一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项目和活动存在的能力不足问题,减轻教师压力,促进线上线下教育活动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