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中小企业是提升产业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力量,是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也写进了中共二十大报告。南京提出到2025年要构建“十百千万”梯次发展的“专精特新”企业群体,目前尚存在一些问题:
1. 贯彻落实需要深入。有的只是围绕下达指标制定每年工作计划,缺乏较长时间的专项发展规划,也大多没有跨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举措。企业对“专精特新”意义认识不深,申报主动性不够,申报成功后得到的相应服务较少,企业也没有过多精力用于研究政策,用地难、融资难、科研成果转化难等焦点问题仍较突出,政策红利未能很好释放。
2. 政策机制还需健全。入库门槛相对较高,不少沉于产业链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对“专精特新”政策的积极性较高,却因种种原因一时难以符合标准。特别是一些有潜能但非龙头的企业政策难以顾及,但这些企业往往最需要“雪中送炭”。
3. 专业服务有待加强。企业主要精力财力聚焦在主营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开拓上,其成长缺少专家和服务机构长期、定期辅导,特别是在一些专精特新关键元素上,如知识产权布局和品牌意识有待加强,存在“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共性问题使数字化转型停滞不前等。
4. 人才瓶颈亟待打破。企业普遍反映人才缺乏,囿于发展平台、薪酬待遇等,很难引进和留住人才,培养人才也担忧跳槽风险。政府的人才政策偏向“嫌老爱新”,缺少帮助企业留住“老人”,如服务企业十年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的政策。
由此建议:
1. 提高思想认识,凝聚发展共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培育优质中小企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工信部门要加强指导、检查、考核,引导各区制定具有争先竞位意识且符合实际的3-5年发展规划,确保完成目标。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让企业切实了解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对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引导企业自发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2. 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引导。梳理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缺项和“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链图谱,推动产品进入地方政府采购库与大企业开放供应链,对处于“卡脖子”关键环节但尚不满足入库门槛的企业,主动纳入储备库,给予高度关注和精准帮扶。推动数字赋能,开展专项行动,构建数字化支持体系,围绕全方位需求,遴选及推广一批优质数字化服务产品,实现“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扩面、提质、增效。
3. 强化精准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发挥市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尽可能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焦点问题。集聚多方优势资源,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深入化服务,培育专业服务机构,定期给政府部门进行综合专业培训,落实《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对知识产权、合规等关键点给予手把手指导。加强惠企政策宣传引导,举办政策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好“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搭建跨部门归集涉企服务政策模块,跟踪分析减负、收费等营商环境堵点痛点,切实了解企业诉求,推动服务措施落地见效。
4. 完善人才政策,赋能企业成长。聚焦“留才”短板,帮助企业留住成熟人才。指导企业签订定制劳动合同和竞业限制协议,规范人才合理流动。鼓励人才升级,出台关于在职培训和对新获技师或技术职称人员的奖励措施。根据企业申报,对符合条件的长期服务本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多年从事同一工种的蓝领人才实施年金补贴等激励政策。